 |
给刻好的木版刷上色,铺上熟宣,用马尾做成的趟子在纸背上来回刷几趟,让颜料均匀地着在宣纸上。之后再轻轻揭起,穿着红裙子的小猪佩奇木版年画就刷成了。
“这个样子我早就做好了,有一阵儿太忙了就说不印这个了,没想到最近《啥是佩奇》那个视频火了,我就又把这个版给刻出来了。”
60岁的张阔是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进了腊月,就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不断地有社区邀请他去讲述、展示北京的木版年画,每去一处,他都会印上50张送给居民们。“上周四去西城,上周五去密云,昨天去顺义,今天是金融街。”
杨梅竹斜街50号工作室里的几案上,正晾着张阔为猪年准备的四款年画:传统灶王爷为其一,酣梦小猪为其二,群猪拱财为其三,这第四款,就是小朋友们最爱的“网红”小猪佩奇。
“年画这东西其实大家都喜欢,到了过年的时候,挂在屋里有节日的气氛。但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东西,灶王爷肯定是老人喜欢多一点儿,因为年轻人没有这种生活经历,生肖年画是大家都喜欢,老人会惦记着孩子是什么生肖,挂一张图个吉利,年轻人会注意自己的生肖或者就是喜欢这种可爱的形状。”张阔介绍,传统北京木版年画的题材以神像和纸祃儿(各行业祖师爷)为主,没有特别大众化的题材,为了让更多人喜欢年画、愿意把年画带回家,他每年都会刻点儿新鲜的版,比如当年的生肖、福字、梅兰竹菊,甚至游戏中的热门人物。
“木版年画的本质是雕版印刷术,我的想法是,把雕版印刷这门古老的手艺留下来,用来印今天的东西。让更多人接受年画,古老的手艺才能得到传承,否则传统的北京年画都是神像纸祃儿,不信神的、不是这一行的,何必买呢?”张阔说,“你看这个群猪拱财,我刻版的时候刻的是三只猪,一家三口,后来有人建议我,现在都鼓励多生,你应该多刻两只小猪上去,我心想你们比我还紧跟时代呢!”
“送画仙人”的生活要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不过这不意味着张阔之后就能闲下来了——春节期间,张阔会在琉璃厂、世纪坛等地的庙会上摆摊儿,当场印制、售卖年画。
而为了让来庙会的市民体验到刷出年画的乐趣,张阔这两年做了一些简单的木版:“传统年画有线版和好几个色版,先用墨版印出轮廓,然后印色版,有几个颜色就得印几遍,比较费时间。但逢年过节的,印单色的又不够喜庆。今年这三个猪年画,各个颜色之间都比较远,一个版上可以一次上几个颜色、一次刷成。”
虽然很忙碌,但张阔乐在其中,他觉得自己是在给大家添年味儿:“很多人说年味儿淡了,我觉得其实就是自己不讲究了,你得自己给自己找乐趣。像年画,它就是一种标志,贴在门上屋里,就知道要过年了。”
| |
|  |
| |